你越強調成功,孩子越害怕失敗!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自己永遠成功。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他們甚至由于過于渴望成功而害怕自己遭遇一點點失敗。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大多是欣賞成功的教育,或者說得直白一點,我們更強調的是成功的那個結果,而不是追求成功的那個過程,這容易使人們形成“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態。
鼓勵孩子享受失敗帶來的成長的滋養
面對失敗者,我們即使激勵他們,也是用“失敗乃成功之母”加以開導,目光還是盯著那成功的結果。殊不知,只盯著成功的人,一旦不能成功,他(她)的心態就會發生扭曲,要么全盤否定自己,要么一味責怪他人,他(她)根本享受不了失敗也會給自己帶來成長的滋養。
適當給予孩子充分的褒獎和欣賞
孩子害怕失敗,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渴望褒獎和欣賞,而不是被貶低和被輕視,這也是人的本性所在。而那些帶著他人期盼的孩子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內心太在乎別人對他們行為結果的評價了。要知道,孩子承受失敗的能力是較低的;而且,他們面對失敗,更缺乏恰當的處理能力。很多事情在大人看來根本不是什么事情,而對于正在成長卻缺乏社會經驗的孩子來說卻是很大的打擊,產生多重焦慮。
案例說明
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因在學校大隊長換屆選舉中意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選擇逃避切,不想與老師和同學見面。因為落選后,周國人的表現讓小軍很在意,他覺得自己無能,對不起班級和老師,內心充滿了內疚、自責和挫敗感,甚至出現軀體化癥狀。其實,這個孩子處于分離焦慮(害怕離開冢庭,害怕失去保權咸焦慮(害怕老師提示和責備)、同伴焦慮(害怕同學談論和責怪)等多重焦慮的莊力之下,變得害怕學校的學習生活了。
恐懼和焦慮并不是先天就有處理得當就能適當避免
對于小學生的這種狀況,一般來說,采用行為療法的效果較為理想,為按照這一流派的觀點,恐懼及焦慮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情緒騷動或早期經驗的結果,而恰恰是后天習得的一種反應在輔導中,只要設計井安排好特定的程序,來訪者經過里新學習后他們的恐懼及焦慮是可以消除或減緩的。一般可以采取系統脫敏法、滿灌法、示范法、領悟法等方法進行處理,目的是促使來訪者通過特定程序而能重新確立對恐懼對象應有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反應。這些處理需要到專業機構進行但對于家長來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取笑孩子,而要傾聽和接納
孩子遇到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敗放大連同孩子給貼上“無用孩子”的標簽。這時的父母要注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解釋,甚至是怨言和悲傷,要對孩子有共情之心,要接納孩子遭受的失敗。要知道,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也是他們感到最溫暖的人。
第二,不要責備孩子,而要面對和擔當。
父母可以在孩子冷靜以后,同孩子一道來分析導致失敗的原因,且把失敗的事和人分開。目的是讓孩子始終對自己充滿信心,敢于面對這些失敗,并從失敗中獲得一些感悟和體驗,有擔當之勇氣,而不是逃避。父母更要敢于面對這些失敗,更要敢于擔當。因為你貢備孩子就是在逃避自己應該負的責任。
三,不要“看扁”孩子,而要尊重和期待
人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較量,一時的失敗不能說明什么,孩子在成長和發展中犯錯或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幾次失敗,就對孩子完全失去信也失去耐心,而要尊重孩子的表現和選擇,要給孩子以足夠的期待,并大聲告訴他(她):“請記住,你是與眾不同的!”